查看原文
其他

育人之声 | 以“工匠”精神打磨课堂!她获得了学生的青睐!

北师大附校 北师大附校 2022-08-18
 

做扎根的教育


从第一次面对综合实践课的茫然,到每一次将课堂设计得引人入胜,她不断钻研精进,始终将课程优化创新与特色教育研究放在首位;从跨专业领域的教学“小白”,到深圳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教师,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是她的成长目标。

5年教书育人历程,施丁倩在北师大南山附校的教育沃土上,生根发芽,一步一个脚印,踏出广阔天空。本期“育人之声”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被称为教学“工匠”的年轻教师的故事。



人物名片


施丁倩,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教师,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重点规划课题多项国家子课题核心成员;全国示范区通用技术示范学科基地核心成员;连续三年获深圳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广东省教师教学技能赛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二等奖;2019年第六届“励耘杯”青年教师基本大赛劳动教育优秀课例全国一等奖;多次评为各级各类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等。




教育丹心树人:激发学生上课兴趣

2016年,25岁的施丁倩只身来到深圳这座创新型城市。作为材料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初入北师大南山附校,初为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教师,她一度茫然地追问自己:在这里我能干什么,综合实践课程怎么上,通用技术知识如何教?学校老教师认真又严肃地告诉她:塑心树人。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讲,着实难以领会“塑心树人”这几个字的分量。施丁倩阅读了很多教辅资料,参考教学案例,仔细认真备课,请教有经验的教师,但第一次上课还是碰了“钉子”——

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程,“不用背记”“不用做题”“没有考试”——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可以“放松”与“玩”的课。第一次分组讨论,班上总有学生调皮捣蛋。一节课下来,三番五次地整顿纪律,这让施丁倩觉得有些头疼。

“这些孩子并非不愿意认真学,只是他们还没有对课程形成正确的认识。”于是,日常教学中,施丁倩注重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物化、体验、服务等方式,打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在学校的操场上、植物园、电脑教室、创客室等场所,经常能看到施丁倩和学生探讨问题;每天放学后,她也都会预留时间辅导学生的小课题;社团课后,学生沉浸在创作中不愿离开,她也会耐心地指导……

“学生们对这些课程其实很感兴趣,几年下来,我带过的学生有个特点:越是调皮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往往越强,表现也是最好的。”这中间的改变和成长,正是施丁倩用心引导用爱浇灌出来的。

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点滴中,施丁倩耐心指导、全心付出,凭着一片教育丹心,于细微之处育人,这正是对“塑心树人”最好的诠释。




精于匠心入微:践行课堂学以致用

“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施丁倩对教学的精益求精体现在对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中。为了上好一堂课,她常会花费两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准备材料、资源,虚心请教团队成员,备课到深夜是家常便饭。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施丁倩秉持并不断践行的课堂教学理念。

这个知识点这样讲会不会更好一点,这张图这样改会不会更加直观,这个案例能否说明问题?施丁倩每天都在思考着类似的问题,在对课程的反复打磨中,她逐渐找到自己的方法。

设置教学情境时,她喜欢选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事物。比如通用技术学科中“结构”章节的教学,她用学生熟悉的意大利面和棉花糖做道具,让学生用它们去搭建一个尽可能高和稳定的结构。学生有了兴趣后,她还会给学生更加专业的工具,比如木棍和竹条,教学生如何划线、切割,以及制作传统的榫卯结构和使用3D打印机等最新的科技工具,让学生尽情探索。

在施丁倩看来,生活就是最生动的教科书。从生活中选择教具、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只要愿意探索,身边的一个凳子、一个垃圾桶都能幻化出千般可能,这样学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除了得到知识,更难也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应用这些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施丁倩十分注重引导学校将知识在日常生活或者社会实践中进行拓展和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施丁倩特地向学校生物园申请了一块荒地,让学生开荒种地。她认为只是单纯让学生干活、出汗,意义并不大,所以她会经常带学生去荒地里“找”问题

比如他们发现这块土地的土质不太好,她会引导学生用化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去检测这块土地的PH值和营养成分;播种的时候发现有的种子不发芽,人工筛选种子费时费力,她就给学过编程的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设计一个能够自动筛选种子的机器,学生们发挥才智和动手能力,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就把产品做了出来……

当学生发现学到的知识能够发挥作用时,他们会真正相信和认可所做课题的意义。这样的正向反馈也促使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实现了“学”与“用”的循环互促




立于术中取道: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施丁倩认为,“不能只是简简单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的螺旋式提升,从而提高他们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知识不断迭代更新,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也是她在日常教学具体方法中注重引导学生成长的“道”。

施丁倩会督促学生去办深圳各个图书馆的读者证,通过图书馆网站转入知网、万方等各个资源库,她鼓励学生自己去搜集查阅文献,“这些知识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而且他们自己搜索得到的知识会和他们的需求有更高的契合度。” 一个研究课题做下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锻炼。

不少学者指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亟需成为一门“必修课”,因此,在做课题研究的时候,施丁倩也会鼓励学生从动漫或者网络游戏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有同学发现,网络游戏要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周末或节假日晚上20:00-21:00),但是有的学生想要在这个时间段学习,用其他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间来打游戏,于是他们以此为课题,研究网络游戏规定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这也是施丁倩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她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够去深度思考事物的本质,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理性判断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专于一事,便要精于一技。这是施丁倩的自我要求,从“技术型”人才到“教学型”人才,她逐渐在教师这个身份中找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明晰自己成长的方向。综合实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新兴学科,需要更多像施丁倩这样的教师,敢闯敢拼敢创新,于课堂中,一起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更多精彩...


读懂校长系列

刘贵彦:教育者,要有做最好教育的理想

高庆海:我心光明,追逐梦想,执着前行

田军:前瞻布局、领跑未来,学校可以如何做?


致慧集系列

“双减”之后,“五项管理”如何全面落地见效?

北师大庆阳附校:聚焦“五红”抓德育 红色基因代代传

探索劳动教育实效 看看这些学校关注的三大维度


育人之声系列

兼顾人生大事与教书育人的“超级玛丽”是这样炼成的……

为这位中学老师点赞!三尺讲台上的“三重身份”令人无比动容……

“优秀援疆教师”陈燕齐的殷殷支教心


师声系列

我有一个好校长(三)

我有一个好校长(二)

我有一个好校长(一)


优案系列

如何守护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的作用不可忽视

看看这所学校加强手机管理的操作细节

“在线双师外教口语课程”:后疫情时代课堂改革背景下的探索实践


互动系列

投票 |少年说!一起聆听“后浪”口中的党史故事!

惊艳!同学们翰墨丹青献礼建党百年!

关于环保,他们这样说



采     写  |   杨娃妮(实习)、蔡丰收
编     辑  |   蔡丰收

排     版  |   杨娃妮(实习)

审     校  |   李似隋

图     片  |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